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时人物服饰简笔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时人物服饰简笔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欣赏书法,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也算读书吗?
书法、美术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领域,历代传承,生生不息。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继承和创造,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产生了许多划时代的大家,产生了无数珍贵的作品。因此,看优秀的书法美术作品,不但是读历史,欣赏艺术,更是在熏陶心灵。要看懂书法美术作品,必须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要进夫“道”,这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现在的小学、中学都有美术课,大学有书法系,美术系甚至专门的书法美术学院,都是在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培育人们的书法美术知识。因此,看书法美术也是读书的一种形式。
我认为广义上说是,比如看画册什么的,这些过去都是以书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给人视觉上的美和情感的陶冶。但严格来说又有分类,通常读书指的是读以文字语言形成的著作,比如史料记载、***散文等,从中可获取大量知识,所以欣赏画和读书是有区别的,不能叫读书。
欣赏书法与山水画等艺术当然属于读书啦,只不过这种书都属于‘’无用的书‘’。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
不教授基本技能的书,对挣钱、升职应聘没有直接帮助的书,只满足精神世界的书都属于‘’无用的书‘’。
多读点“无用的书”,把自己变成一个“无用的人‘’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我可没有说过多读点无用的书是人生的一种“素养”……同学们请记住,古人用三个走字组成的这个字叫做“奔”!
是不是有一种快走……快走……再快点的意思啊?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动笔墨,后来又读了艺术史专业的“门外汉”(艺术无止境),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书法是有载体的,也就是文字,无论是前人作的诗词曲赋,或是自作诗词,乃至现代诗,都可视之为读书。山水画里也有很多題跋,都可以视为“狭义”的读书;
其次,更重要的是,欣赏书法或山水画,可以得到阅读文字难以体会的感受,这种感觉类似音乐,是一种气质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洗礼。以张旭的草书《古诗四首》为例,你体会到的是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又如狂风暴雨,酣畅淋漓;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是悲愤交加,大义凛然,嫉恶如仇,是自立于天地之间的伟丈夫的气概;山水画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宛如黄钟大吕,把大自然的雄伟、神秘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表现了出来;到了马远、夏圭,人们俗称“马一角,夏半边”则摒弃了北宋时的全景画法,在构图上追求奇绝、险峻,更注重画面里的趣味,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某些轻音乐? 历史上那么多留名的书法家、山水画家,其实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也正像是不同的音乐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不光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陶冶情操,寻找感情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书法、山水画怎能不算作一种阅读呢?
张旭《古诗四帖》颜真卿
《祭侄文稿》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马远 《踏歌行》
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书画,同源而道殊
书画同源,在书法界和国画界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一般在书法家和画家之间套近乎时候经常用到。
书画同源是怎么来的?
抛开伏羲画图、仓颉造字这些不可考据的传说不提,早期先民用符号记事的时候,很难说得清楚那些原始符号是文字还是图画。
上过《古代汉语》这门课的认清楚,有两个概念“文字图画”和“图画文字”,一般只有绕口令功夫过关的古汉语老师才能说得清楚,属于说起来非常复杂微妙但是古汉语老师自己都懒得划重点的那种知识点——因为在早期“文字图画“和”图画文字”大概就是一回事。
比如早期再早期的象形符号,你可以说那是简单的图画,也可以说是象形文字,这大概是书画同源的源头。
但是以此为依据说书画同源的话,那么同源的东西就太多了。
比如说《易经》这本神奇的著作,成为后来许多领域的理论根源,中医讲易经,太极也讲易经,***的更讲易经,甚至有一种汉字造字说也认为汉字从易经卦象中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能说中医、太极、***和汉字书法都是同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最早的理论系统较少,后来分工越来越明确,也就走得越来越远了,甚至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而“书画同源”这个说法一直提到现在,大概是因为书法和画画都是造像艺术,都需要笔墨去表现,所以二者走的更近一点。
历代书论都认同书画同源这一说法。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就像是一幅画,后来演变成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以说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它们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对线质的要求要凝练有骨力。作品气韵要生动。有笔情墨趣。有写意精神。有人文精神。章法结构要奇险等。
现举例说明:潘天寿(18***一1***1)
现代著名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在写意花鸟画、山水画、书法、诗词、篆刻这几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潘天寿书法早年学钟、颜、后学魏晋及古篆汉隶,行草学黄道周、倪元璐,形成自家风格。他的书法和国画画风一样,雄肆奇逸。他的书法和国画骨力劲健,求方折、生辣、雄劲。
书家余任天先生说:"没有潘天寿的书法,就没有潘天寿的绘画″。可见书法对国画的影响之大。关系之密切。
"书画同源”是指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它们有共通、共融的相似、相近的方式方法和手笔。在表现手法或技法;特别是在理论技巧和审美笔墨运用上有诸多相通的地方。有些***或名人在绘画的同时,必须题跋上诗词歌赋等题词,然后写上大名,刻上印章。
一个好的绘画***或名人,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艺术,其书法艺术必定也是不同凡响的,因为画和书法是互相匹配的,相辅相成的,否则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必定成不了大家或名人;也难有其突出的成就。
中国绘画和国外的西洋画风又具各不同,西洋画派着重抽象虚幻构想,而中国画风着重笔墨神韵写实之处,就象文房四宝一样,神形兼备,在书画同源中,同质不同体,而又存在一定本质的内在关联的东西。具体细分就是同源同宗,那么这种源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炫染方面
这里的绘画炫染,并不是图鸦,把一幅画添加奇形怪状的染色,搞的不仑不类,叫人看了一遍盲然,似懂而非懂;这里更注重画风的“飘”、和“渺”。
在飘的形式中,有一种轻柔的内质存在,并把这种如影随形的画风拨高一大截,来的更有立体感和形象美感!
渺的体现,就象一层云雾缭绕般,挡在你的眼前,使你看不清眼前的景观,却又能体会到雾去之后的清晰实景!
一书画同源,是业界共识。关于书画同源的问题上大家有着基本趋于相同的认识,就是书画是同源的,书法、国画是从中国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象形文字最开始就是摹物象形,这个时候的字还不算是写出来的,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画出来的,所以在字的出现方面,到底是先画还是先写这个是傻傻分不清楚的,也就是说书画从根上来说是同源的。
二书画同源,同而存异。虽然是书画同源的,但是随着书画的发展,它已经形成了两个独立的门类,直到直到当下,在中国话里面很多人画的很好,但是字写的会很差,有些人字写的非常好,但他已经不具备了绘画的能力,或者画的很很差,由于分类的越来越细化,人们掌握的技术技能越来越专一,越来越专业,就造成了和而不同,虽然书法和国画是同源的,但是发展到现在他已经在走着分道扬镳的道路,很少出现书法和绘画都很精妙的***,当然这只是目前的状况,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及,我相信***正在成长中。
三书画同源,互补共生。书法国画分头发展是好事吗?我认为国画和书法分开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究的是诗书画印,四种能力的***,现在如果人们掌握了单方面的技能,他只算一个工匠,而不能够称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他需要具备这四样能力,只是书法要写得好,画要画得好,诗可以作,印可以刻,这都是基本的能力,只有这诗书画印齐了,他才算一个完整的大家,并且书法和绘画是具有互补性的,经常在绘画的时候,感觉线条绵软没有弹力,老师会建议你去临摹一下字帖,学习一下书法,因为书法的线条与国画中的线条是一脉相承的,虽然现在分为两个门类,但是他在本源上是没有办法分割开来的,所以我建议在国画和书法两方面来说,不应该将他们生生的分开,而是要找到共同发展的路子互补共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时人物服饰简笔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时人物服饰简笔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